6.14.2011

台北文化政策就是「硬」道理!—花博定目劇人潮所營造的大場館幻像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2011年5月號「SNG台北觀察」單元


正當北市府大力推行「台北好好看」及都更衍生之諸多社會疑議,使眾人目光焦點集中在近期號稱「業務量居全府局處層級之冠」的都市更新處。如今,我們將檢視市政府科層制層級往下跳「兩級」一看,可發現文化局有個極大業務量及執掌的「第四科第二股」,它身負了︰一、文化景觀之規劃與設置;二、展演空間規劃與興建;三、臺北藝術中心設置;四、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設置;五、寶藏巖聚落營造;六、所屬館所之修護。

公館水源市場內的水源劇場,上月18日硬體施工大致完成,市長與文化局長入內視察驗收,這將是個首宗以「定目劇」為設計專門演出場地。甫落幕的台北花博於舞蝶館推出3檔共逾500場、70萬人次以上觀戲,提供了將於10月啟用、座位500人的水源劇場一種建置「台北百老匯」無比的想像。若大家不健忘,位於目前士林夜市臨時市場的基地,由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興建將有3個戲劇廳(11,500席、2座各800席)的「台北藝術中心」,計於2014年完工;今年2月,文建會再次拍版定案,在僅距台北藝術中心2公里的美國學校舊址(芝山站旁),成立1,000席戲劇廳及400席音樂廳的「台灣戲劇中心」。花博幻象甚至讓官員信心滿滿,認為3年後無論台北藝術中心或台灣戲劇中心都可以作為定目劇的發揮基地。

花博之定目劇場場客滿其來有自︰毋須再購票,一票到底如主題樂園。即便在近期以結合幾米的音樂劇《走向春天的下午》,達成極優秀定目劇票房成果(連演三個月、105場、2萬人次),其導演鴻鴻,近日都在報刊中躂伐政府文化部門對一味興建大型演藝廳的不切實際,那些文化生產及創作者面對這些劇場大餅,徒有昂貴、和撐不起市場的大殼子之慨。即便近期以《寶島一村》寫下全國60場演出、10萬人觀戲歷史紀錄的表演工作坊,如此具票房號召的排頭劇團,過去每齣戲總觀眾數也多半在2萬人以下;另支一線劇團的屏風表演班近期大戲《王國密碼》,因票房不佳,全國20場巡迴也取消了6場。再回觀北市既有的表演場地,千人席次的國家戲劇院、國際會議中心、國父紀念館、城市舞台、中山堂、新舞台、市政府親子劇場,共有89003,000人不等的大型劇場;有點文化區塊版圖概念的人都清楚,表演藝術觀賞的重鎮從來不在北區,當士林區突然在3年後冒出4,000人以上席次(耗資54億)的四座展演廳,真不知官員們是哪來的信心?

有著如此一切以「硬(體)道理」執行文化事務、狂想今朝有如大唐歌舞昇平的文化官員們,也無怪乎在她們眼裡,發落邊陲與閒置空間給文化生產者進駐、施捨北美館地下樓展場給中堅輩與新銳藝術家,就是正當/合理化連綿不絕地對特展輸送之外,還能理直氣壯表示也關注多元與小眾文化創作的最好「軟(體)說詞」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2011年5月號「SNG台北觀察」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