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3

未竟的策展論述(2)︰禁忌.大後方 (Rear Area of Taboo)

禁忌.大後方 (Rear Area of Taboo)

文 : 吳牧青

(初版構想)

A)以城市區位的地緣探索為起點

林森北路街區在台北一般市民的理解裡,是八大行業林立的酒店區,然而,它背後的歷史因素,交錯在日治時代遺物的條通地區、二戰戰後美軍基地所形成的晴光雙城酒吧區之間,與戒嚴時期政府對於台北都區的區位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20世紀的冷戰時期,政要、外交官禮車、駐軍往來中山北路形成被賦予的「國家容貌」門面,日式酒店、美式酒吧與後期興起的台式酒店,則綿延了近三公里繁華的林森北路街景,即便台北城區經過19801990年代的多次擴張而將版圖東拓,但至今林森北路街區仍是不夜城,外來人口居住及流動率最高的區域至今,2012年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中山區聚盛里甚至是全國以里為單位計量之下人均可支配消費所得*最高的里。

若將中山北路視為中山區的門面,林森北路則是這區的下城(downtown),新生北路則闢建了台北市區第一條南北向快速道路,新生北路有著數十棟見證城區內人口快速流動的套房大廈,宛若這裡的上城(uptown)。狹長而自成一區的此地,在街廓的東西間距不到一公里的距離,具體而微隱喻了台北城住商混居卻仍「低限符合」都市學發展邏輯。

*消費者信心之2012年台灣地區城市消費力指數

B)被歷史遺忘的「林森」

「林森」不光是台北市的一條路,或是,台灣的許多條路**

林森是二戰期間遷都「大後方」重慶的國民政府主席,也是同盟會時期即入黨的中國國民黨元老,迥異於蔣介石鷹派的軍政作風,出身文人的他,掌政作風較為傾向無為而治的作風,因此即便執掌長達12年間的國民政府主席(1931-1943),也並無掌握實權(時任掌權者仍為蔣委員長)。

林森雖然在1943年因車禍過世,因而無緣目睹二戰的結束,於是當然也未隨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後遷徙至台灣。然而,林森在青年時期曾在台灣日治時代接受西式教育以及在台北電信局工作,期間長達數年,林森在台受啟蒙而於日後加入同盟會革命黨,則少有人知這一層「林森在台灣」的關係。
以人名命名的道路,林森路在台灣僅次於中正路及中山路,甚至高過於為紀念鄭成功而命名的成功路,但台灣多數人並不知道林森是誰,而且隨著時代久遠與日俱減。

2012年上海雙年展的特別項目「中山公園計劃」,指陳的是兩岸皆有許多「中山公園」,也反映了孫中山作為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唯一(尊奉的)共主」。但經過這次的策展發想及局部研究後,發現林森因為在對日抗戰期間,其人對共產黨的態度較為偏向張學良,主張抗日優先於攘內,所以雖然日後因中國文革而被掘陵破壞,但經過毛澤東時代後,中國共產黨重新將林森置於推崇的地位,中國至今甚至有專責的「林森研究學會」,出版數本史評傳記。林森,無疑形成兩岸迄金「最後共主」,這迥異於多數人所知的「孫中山作為兩岸共主」之印象。

有趣的是,翻開台北市地圖,代表國容門面的中山南北路與林森南北路,正好併肩從中正紀念堂縱貫到圓山地區,其間交織的街區,包含中央政府的行政、立法、監察院,五星級飯店、八大行業、數家老字號的上市企業、飄揚萬國旗的晴光商圈。

**在台灣,有35個地方以林森為路(街)名。


C)「大後方」的另一種理解

大後方所指的即是戰爭時期為支援前線的作戰,在相對戰線的後方區域,建立一個後勤與補給指揮的地理基地。林森作為主政二次大戰於重慶的「大後方」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在這個以城市背景色彩之策劃發想過程,給予我多重的聯想︰

如果林森代表一種「大後方」精神,對應在台北城區的理解可以是什麼面貌?
林森北路由南至北,分別象徵日治時代、後冷戰時期、美軍駐台時代的大後方。
娛樂場所作為「大後方」的一種轉化,無戰事的年代,日間工作作為『前線』,夜間娛樂作為『大後方』。
以歷史人物的理解,林森隱藏於人物列傳的「大後方」,還有什麼樣的人物隱沒於大後方?
為了禁忌的可能,相對於生活常規的前線(兵家大忌)而出現了大後方的需要。
迥異於易在名詞上混淆的「安全區」(戰區協定止戰的收容地帶),大後方不僅僅容置安全地帶,大後方即是大後方。


D)禁忌的可能

「禁忌」隨著法治社會的嚴密化,從過去社會的風俗禁忌為主,漸轉換成高比例的「禁令」作為常民的理解。這不代表「禁忌」即為「禁令」,禁令之所以由來當然包含許多禁忌的緣故,但或許我們更應該重新檢視禁忌背後所代表的「被呼籲最好不要、儘量不要、請勿、禁止……否則…」之下的「潛在慾望」或「行為」。

大後方與禁忌的交錯關係,或許能提供另一種理解的視野,在常規或民情之外,如果林森街區是一種大後方,從大後方出發,討論禁忌文化,文化中的禁忌,社會上的禁忌,與歷史的禁忌。


展覽屬性規劃
1)社會學
2)當代藝術
3)文件考
4)異端者
5)建築空間設計者


展覽徵集執行方式
1)策展人邀請
2open call from 基金會/策展人  for 藝術家/社會學/文化研究者
3)諮詢顧問之推薦邀請
4)擴充「作者」定義

5)子題展/社區地緣展 (待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